張華
近年來,有關“媚富”的話題與爭議喋喋不休。一些經濟學家為富豪階層代言,被指其“媚富”狀態喪失了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先滿足最富的人”等言論更是觸犯了眾怒。最近又來一件———“胡潤百富排行榜”被一家西服生產廠家搶注,有可能成為一個西服品牌的商標。該公司董事長聲稱,要給上榜的富豪免費提供高檔西服,此舉招來了“媚富”的指責。
有人戲謔媚富者為“針尖上的天使”,勉強有立錐之地。貧富分化是社會的不和諧音符,媚富者受到相應的指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將“天使們”悉數推到了“針尖上”,倒顯得有幾分急躁了。
無論是做房地產還是做西服,從經濟學“理性人”的角度來看,逐利本性使他們將產品定位于富人階層,這似乎沒什么分別。但是,如果對窮人不屑,一味追捧富人,著實是徹頭徹尾的媚富者;如果只是捕捉熱點,擅長炒作,那么算是精明的商人,被戴上“媚富”的帽子或許有點冤枉。
只要沒有越過道德的邊界,商業行為的花里胡哨并不構成媚富。事實上,媚富者的姿態往往具有隱蔽性。比如,將經濟適用房賣給富人的房產商,通過在公共政策制訂中的影響為富人代言的專家、學者、官員。
于是,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方面,真正的媚富者打著“為平民謀福利”的旗號,冠冕堂皇地尋租,甚至受人尊敬,即使有朝一日露餡了,也早賺了個盆滿缽溢。另一方面,公眾出于被蒙蔽的憤怒,形成一種思維慣性,把一些稍微“出格”的事物,不加猶豫地打入“媚富”的行列。
有哲學家認為,只有當人們聯合成社會并且彼此訂立契約產生法律之時,道德才能存在。市場經濟熱潮中人文精神的構建,或許只有通過法律的手段才能推進。否則,真正的媚富者安然無恙,而一些原本僅僅是標新立異的人與事,反倒可能被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