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近日來,巴黎郊區的騷亂吸引了世界目光。由此,我還想到了拉美、南亞一些國家大都市的貧民窟。為什么把這二者聯系起來?因為它們都涉及一個話題:城市化的深層含義到底是什么?對我國城市化進程又有什么警示?
對城市化有不同的解釋。比如,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化就是資源的集約化和集中化;社會學家認為,城市化就是新社區的建設。在我看來,城市化伴隨著人口遷徙,實現了資源的又一次大整合,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但事實證明,這種整合可能是痛苦的、代價高昂的。當那些遠離故土來到城市的人們,甚至遠離故國來到異鄉城市的人們,發現自己沒有工作崗位,甚至沒有賴以安身立命的基本生存條件的時候,他們的美好憧憬破滅了,于是幻想通過不正當行為改變生活境遇。由此,城市中不僅產生了“貧民窟”,而且產生了犯罪淵藪。應該說,這是城市化的陷阱,不少國家都掉進去過。
我國已進入城市化提速階段。“十一五”規劃《建議》指出:要“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這兩句話有著內在聯系,這就是要注意別人走過的彎路,避免城市化陷阱,重視城市結構問題。由此,我們至少應有兩點思考:
其一,城鎮化是新城市化之路。城鎮與城市,一字之差,但路徑有別。它是指將農村剩余勞動人口集中安置在小城鎮中,讓他們在自己的故土,變換身份,尋找新的工作、生活方式。這樣,既可以減輕業已存在的“大城市病”,又可以避免城市化陷阱,實現中國城市化的后發優勢。所以,理解中國為什么必須走城鎮化道路,必須與國際經驗教訓聯系起來。
其二,各地應該調整城市化思路。現在,一些地方熱衷于發展大中城市,甚至提出“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這樣做,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因此忽視小城鎮建設則不足取。建設新農村離不開建設新城鎮。各級必須重視農村社區規劃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把工業化滲透到廣闊鄉村,使城鎮化成為經濟增長點。
總之,城市化的過程應該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也應該是讓農民融入工業化洪流、從中受益的過程。這是城市化的真正意義。既如此,為什么不在這個過程中避免一些可控的問題、更健康地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