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謝頤 通訊員鄭莉莉、張宇馳、任文)3月11日上午,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湖北省科普融媒體聯盟指導,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教育局主辦,各區科協、區教育局協辦,武漢文旅集團、武漢科技報社承辦,以“熱愛科學傳播 培養科學精神”為主題的武漢科技小記者聯盟成立暨第九屆中小學生科普征文頒獎典禮在武漢會議中心漢江廳隆重舉行。
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活動得到中國科協大力指導,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銳,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報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寶新等通過視頻致辭并祝賀。
活動現場 通訊員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董芳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來自主辦、承辦、協辦方的市教育局副局長、黨委委員李定君,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張若光,武漢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劉軍,武漢科技館主要負責人陳海濤,市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吳宇明,市教育局基教處三級調研員張偉濤,武漢科技報黨支部書記、總經理陳金枝以及各區科協主要負責人、各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出席典禮。湖北省兒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市作協副主席黃春華以視頻連線形式點評獲獎作品。
“成立武漢科技小記者聯盟,不僅將在全市掀起青少年科學熱潮,更為全國的科技新聞傳播事業提供思路、開闊視野。”陳銳在致辭中對聯盟發展寄予厚望,并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雙減”大局中找到科教新空間,充分激發青少年科學熱忱和實踐熱情;二是希望各級學會與中心能深入參與其中,共謀全國科技小記者跨界融合大策,共商科普事業發展路徑;三是希望聯盟在武漢市科協、武漢市教育局、武漢文旅集團指導下,真正成為深受“英雄之城”百萬中小學生喜愛的素質教育成員機構,助力江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長期以來,武漢科技報在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科技創新、建設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普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等方面,都走在全國科技報前列。”石寶新希望,湖北省科普融媒體聯盟和武漢科技報能以本次活動為契機,以科技融媒體為平臺,以“武漢科技小記者聯盟”為抓手,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團隊優勢和科普場館優勢,聯動各方力量,集聚青少年科普、媒體、教育等領域資源,通過搭建融媒體宣傳矩陣、開展特色主題活動、共建“武漢科技小記者站”,為科技創新之城培養后備力量。
“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市的根本靠人才,大家作為‘英雄之城’的孩子,要心懷國之大者,從小培養創新思想,使命擔當的精神和勇立時代潮頭勁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李培武院士致辭說,對青少年進行科普就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現場,李院士充滿激情地呼吁大家,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做一個“心懷科學夢想”的少年郎,用科學的好奇心開拓思維,堅定地行走在多姿多彩的科學道路上,將一個個“問號”拉直,甚至變成一個個令人驚奇的“感嘆號”!
學生代表給院士獻花,獲獎學生代表、參會代表與院士合影 通訊員供圖。
李定君、張若光宣布“武漢科技小記者聯盟”成立,并為其揭牌。據悉,該聯盟是對報社開展多年的“少年科普小記者團”提檔升級,截至目前,武漢科技報已在市內市外掛牌有武漢植物園、長江文明館、武漢科技館、少兒圖書館、東湖海洋世界等十多家青少年科普體驗基地。依托這些基地,報社年均開展各類親子和學生實踐活動近百場,參與家庭5000組以上。
嘉賓為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漢陽一中、武漢市第四十九中學、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吳家山第四小學、惠濟路小學等6家首批獲得武漢科技小記者站的學校授牌。
“很榮幸,能成為首批獲得武漢科技小記者站的學校之一,成為小記者人才的培養基地。”惠濟路小學校長陳冬力作為“武漢科技小記者”授牌單位代表,對武漢科技報長期在科普活動進校園以及科普宣傳方面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他表示,小記者站的成立,會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給學校和老師們搭建更高的展示平臺。
“第九屆中小學生科普征文活動于去年5月底啟動,去年10月中旬圓滿收官,活動共收到科普征文超 2萬篇,和往屆相比,本屆活動不僅作品質量更上一層樓,而且每篇作品都能感受到全市中小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科技的熱情和創新思維的火花。”征文頒獎環節,武漢科技報黨支部書記、總經理陳金枝說,每屆的科普征文活動不僅是給孩子們提供練筆切磋的機會,更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顆顆熱愛科學的金種子,激發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努力成為實現科技強國的優秀人才。
獲獎代表合影 通訊員供圖。
獲獎代表合影 通訊員供圖。
獲獎代表合影 通訊員供圖。
經過專業評審委員會甄選,共評出一等獎30 名,二等獎60 名,三等獎100名,優秀獎600名,優秀組織單位獎19 名,優秀組織學校5所,優秀指導老師84名。參會嘉賓為征文一等獎、優秀組織獎等獲獎代表頒獎。
獲獎學生代表誦讀獲獎作品《我的“木牛流馬”》 通訊員供圖。
獲獎學生代表朱毅晨現場誦讀了自己獲獎作品《我的“木牛流馬”》,作品充滿想象地描述了自己與諸葛孔明所進行的跨時空對話,讓古今智慧相互碰撞,既體現現代科技發達之處,也展示古代科技智慧。
“本屆作品不僅內容充滿創意,孩子們也在充分觀察生活,關心身邊事,很值得高興。”黃春華點評本屆征文作品時說,這次的作品大多圍繞世界人口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展開,說明孩子們是對身邊事多有關注的有心人,大家帶著憂患意識,用創新科學思維,積極探索著解決辦法,希望在未來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獲獎學生代表神龍小學闕千詞給惠濟路小學優秀學生代表李涵宇、謝明煊傳遞科普征文活動火炬。
“讓我們行動起來,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科技之花,用不懈努力去點燃創造的火炬。”惠濟路小學學生金海悅向全市中小學生發起倡議,希望大家都能積極投入到武漢科技小記者科普實踐探索活動中去。
張若光為“武漢科技小記者聯盟”成立送上祝賀并總結說,連續開展了九屆的武漢市中小學生科普征文活動影響深遠,在提升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啟發創新思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強調,武漢科技小記者聯盟成立后要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小記者團體的建設,充分利用好全國科技小記者聯盟的廣泛資源,全方位提升武漢青少年群體的科普氛圍和科學素質。希望聯盟能夠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聯動各方資源,匯聚青少年領域專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助推“雙減”工作,為“武漢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為江城開創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助一臂之力。
本次第九屆中小學生科普征文活動獲獎的優秀作品已開始在《武漢科技報·少年科普》周刊選登并結集出版,凡獲獎作者均將自動獲得入選“武漢科技小記者”的資格。
記者追蹤》
張若光: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火苗
“武漢市中小學生科普征文是市科協和市教育局聯手打造的豐富武漢市百萬中小學生校園生活的一個靚麗品牌,在營造青少年科普氛圍,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激發青少年好奇心與求知欲方面都有很積極的貢獻。”武漢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張若光表示,希望該活動長期辦下去,扎扎實實地在孩子們的心里種下科學的火苗。
他提出,武漢科技報作為湖北省科普融媒體聯盟秘書長單位,要在充分發揮聚合媒體資源、科普資源,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助力提高全省科普內容建設的數量和質量等作用的同時,配合各級教育部門,繼續推進“‘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多渠道、多形式地為中小學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服務,發揮好雙減助力作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xiaotubaba.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