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輿情分析師 杜捷宜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9月12日消息,2023年6月至今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共依法起訴利用網絡實施侮辱、誹謗犯罪19件20人,利用網絡實施尋釁滋事犯罪335件1569人。據介紹,在檢察機關今年開展的“檢護民生”專項行動中,最高檢專門下發通知要求積極穩妥擴大個人信息保護領域辦案規模,加強刑事檢察與公益訴訟檢察銜接協作,集中辦理一批個人信息保護重點案件,強化精準監督和訴源治理。
過去,網暴的形成大多是因為當事人的確做出了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事情,進而引發網絡聲討和攻擊。但如今,一些當事人并沒有什么過錯,卻因為被部分網民惡意帶節奏,從而被公眾誤解,最終釀成悲劇。以法治利刃嚴懲“按鍵傷人”,是廣大網民的熱切呼聲,也是社會基層治理的重要命題。
“按鍵傷人”何時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針對網絡暴力“按鍵傷人”“按鍵殺人”,審結網絡誹謗公訴案件32件,判決有罪人數85人,同比分別增長10.3%、102.4%。從網絡隱秘角落射出的一支支冷箭,給當事人帶來無盡的傷痛,甚至是致命的傷害。
刻板印象下的不完美受害者。完美受害者是指人們希望從各個角度看待當事人就是一個完全無辜的受害者,不存在任何不合理的、違反日常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行為。在網絡暴力中,施暴者往往過分堅持既有的刻板印象,要求事件當事人是完美受害者,不能存在任何瑕疵。近日,一則女格斗運動員遭男子猥褻的消息引發網民關注,她作為職業格斗運動員卻打不還手的行為,讓她被網暴,“我的社交媒體都爆了,好多人都來罵我為什么不還手”。2022年,劉學州的生母指責劉學州向他們索要房產,不少網民將“心機婊”“快去死”“惡心”“娘炮”等惡毒的詞匯對準這個未成年男孩。在找回親生父母40天后,劉學州因不堪網絡暴力服藥自盡。還有如遇難者家屬不能穿著精致、為人師表不能一頭粉發等,受害者困囿于不完美的細節,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瞄準弱勢群體的言語制裁。梳理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網暴事件,不難發現遭受暴力的對象往往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如被質疑“便宜沒好貨”的糖水爺爺、被父母拋棄的劉學州等。此前,武漢糖水爺爺走紅后,有人質疑糖水的衛生問題,有人造謠其子孫不孝,甚至還有職業打假人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最終,糖水爺爺放棄干了17年的糖水生意回了老家。重慶姐弟墜亡案中,被害姐弟生母陳女士在案發以后的三年多里,長期被網暴,包括但不限于對其言談、穿戴的指摘,說她“消費孩子,蹭孩子的流量”。弱勢群體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缺乏維權意識和暢通的社會救濟渠道,對于施暴者無計可施,只能自吞苦果,甚至做出自盡等極端行為。反觀施暴者,他們心安理得地輸出惡意的言語,享受著“凌弱”的快感,最后“事了拂身去,片葉不沾身”。
平臺流量至上推波助瀾。算法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是算法背后的人在操縱善惡。比如此前反轉的“胖貓事件”,在輿情發酵之初,“胖貓”姐姐劉某帶著網暴其女友譚某的目的,在平臺購買流量擴散傳播提升熱度,引發輿論關注。可見,部分平臺流量化的內容加工機制,客觀上對網絡暴力推波助瀾。此后,一些網民通過各類平臺對譚某進行人肉搜索、人身威脅、私信辱罵,暴露出相關平臺一方面對個人信息保護還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容易引發群體性、極端性的輿論審判。當流量至上成為算法的底層邏輯,偏激化、惡趣味乃至侮辱性的內容甚囂塵上、推波助瀾,不斷放大人性的弱點,透支網絡生態的健康與發展。
依法嚴懲“按鍵傷人”
事實上,為推動網絡暴力整治走上法治化軌道,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強化對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活動的懲治。今年8月1日起,《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開始施行。《規定》提出,網信部門會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廣播電視等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會商通報、取證調證、案件督辦等工作機制,協同治理網絡暴力信息。
可在現實生活中,受害者向施暴者進行追責的難度依然很大,主要源于定性難、取證難、監管難、成本高等問題。此外,網絡平臺對算法的濫用,不僅成為網暴的“助燃劑”,更是壓倒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網絡暴力被稱為“戴著面具的人性之惡”,它的盛行,離不開互聯網的隱匿性。因此,懲治網暴,不僅要織好法律的防護網,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一方面,平臺需要建立健全網絡暴力信息預警模型,推廣“一鍵防護”功能,逐步將整治網絡暴力的重心從事后追責轉移到事前預防,及時發現并預警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另一方面,網絡實名制正在試點推行,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網民行為,但更重要的是網民自發規范網絡行為習慣,不輕易進行輿論審判,通過自律推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
治理網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唯有多方發力、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讓網絡暴力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才能打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生態。
專題:東湖觀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xiaotubaba.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