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鄂東新聞

        如何讓百年聲腔“煥新聲”?全國各地專家密集支招

        發布時間:2025年05月26日08:52 來源: 荊楚網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 黃錚 通訊員 劉斐 劉建平 劉穎

        5月23日晚,夜幕下的通城銀山文化藝術中心劇院,一記清脆的鑼聲劃破寂靜,“通城打鑼腔的劇種建設與非遺保護研討會”在專場展演中拉開帷幕。

        微信圖片_20250525154309.jpg

        通城打鑼腔劇目展演。通訊員 劉建平 攝

        5月23日至25日,全國各地的戲曲研究專家、非遺傳承人及文化部門代表齊聚通城縣,共同探討“通城打鑼腔”這一具有近200年歷史的地方戲曲聲腔的保護與傳承路徑。

        “戲曲活化石”獨具特色

        “我看到這些東西,很有自己的特色。這個像我們這個《梁祝》當中送別的時候,跟越劇的《十八相送》完全不是一個風格,就不是一個內容。”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張剛說。

        據了解,通城打鑼腔起源于清道光年間,由鄂東花鼓演變而來,融合通城本土山歌、花腔小調及湖南花鼓戲元素,形成獨特的“鑼鼓伴奏、人聲幫腔”表演形式,流行于長江中下游流域。

        微信圖片_20250525154317.jpg

        研討會現場。通訊員 劉建平 攝

        其聲腔系統包含圻水、倒板漿、打鑼、四平四大主調,以“一唱眾和”“男女同腔”為特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

        2013年,該劇種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入選湖北省十大地方稀有保護劇種。

        中國音樂學院特聘研究員朱飛躍注意到,通城打鑼腔當中,圻水調與四平調兩大主調在同一劇目中基本沒有同時出現的情況,這樣的特征,對研究其他戲劇的歷史變遷,其實也十分有幫助。

        “如果沔陽花鼓戲當時傳入通城時已經完全形成了,那么在沔陽花鼓戲中同樣具有代表性的‘高腔’卻沒有跟著‘圻水腔’‘四平調’出現在通城打鑼腔當中。”朱飛躍表示,通過分析通城打鑼腔的特點與發展,可能為研究荊州花鼓戲成熟的年代提供更好的參考。

        研討會上,省級非遺傳承人張李吳帶領劇團展演。黃錚 攝

        朱飛躍認為,通城打鑼腔的腔調特色可能說明,在荊州(沔陽)花鼓戲向通城傳播的時候,荊州(沔陽)花鼓戲本身可能并沒有完全成熟。

        朱飛躍還指出,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類似的打鑼腔劇種已經開始加入了弦樂的伴奏,這導致劇種的變化特別大。唯獨通城的打鑼腔保留著原初的狀態,這也是通城打鑼腔的價值所在。

        張剛在交流中也指出,通城打鑼腔是否要選擇繼續保持原有的鑼鼓伴奏的形態,這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劇種建設上,表現形式是否要豐富一點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百年唱腔路在何方?

        “我覺得要明確三個問題。一個是通城打鑼腔能演什么?第二個問題是‘要演什么?’第三個就是‘怎么演好’。”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副主編、副研究員張靜建議,要對通城打鑼腔現存的劇目進行摸底,搞清楚“能演什么”。

        而時代的審美在改變,所以觀眾要看什么,通城打鑼腔就“要演什么”。在“怎么演好”方面,在藝術本身的提升上,可以借助一些舞美、燈光、服裝等元素,對它形成一種助力。

        微信圖片_20250525154304.jpg.jpg

        通城打鑼腔的鑼鼓演奏。通訊員 劉建平 攝

        張靜還認為,打鑼腔劇團的交流展演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利用形式。可以組織省內打鑼腔劇種進行系統性的展示交流,如果以后有能力,還可以進行跨省的打磨交流。一方面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能更加明確通城打鑼腔的定位與價值。

        而專家朱飛躍則指出,把本土發展做好十分重要。對于不好走出去的劇種而言,能在本土發展得很好,照樣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承途徑。

        “我覺得對我們現在有一個誤區,就是總覺得一個地方的劇種一定要走出去。其實,戲曲走出去不太容易,通城打鑼腔如果能在本地維護好基本的受眾群體,能過得很好,就可以了。”他認為,戲曲“走出去”在現實當中很困難,不是所有劇種都能實現。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強調:“我們需要建立系統的劇種理論框架,結合當代審美需求開發新劇目,同時加強數字化保護,讓這一古老劇種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

        與會者還提出,可將打鑼腔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IP,實現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保護非遺劇種,通城縣在行動

        研討會期間,記者了解到,通城縣近年來持續通過傳承人培養、劇目創新、展演推廣等多種舉措,推動打鑼腔復興。

        省級非遺傳承人張李吳長期致力于劇本創作與教學,將戲曲引入校園。2024年,當地舉辦傳承培訓班,50余名中青年演員參與學習。

        微信圖片_20250525154302.jpg.jpg

        通城打鑼腔展演吸引市民圍觀。通訊員 劉建平 攝

        在劇目創作上,通城打鑼腔不斷推陳出新。現代戲《易遷風波》以精準扶貧為題材獲市級創作獎,傳統劇目《藥板凳》也曾在湖北省戲曲藝術節上斬獲佳績。

        2024年7月,通城縣舉辦大型非遺展演,11支隊伍帶來數十場精彩演出,吸引數千觀眾駐足圍觀,充分彰顯了通城打鑼腔在民間的頑強生命力。

        通城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梳理專家意見,完善申報材料,并計劃設立專項保護基金,支持民間劇團發展。未來,當地擬建設打鑼腔傳習所,擴大省內外巡演,推動這一百年聲腔走向更廣闊舞臺。

        “從田野山鄉到學術殿堂,打鑼腔的每一步傳承都凝聚著文化自覺。”張李吳感慨。隨著保護機制的完善與社會力量的參與,這一承載著鄉土記憶的戲曲聲腔,正煥發新的生機。

        【責任編輯:呂鑒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不卡在线播放在线| 国产三级免费观看|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国产一区在线电影| xarthunter|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 一个人免费观看www视频|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ww4545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欧美另类69xxxx|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人妖视频在线观看专区| 黄在线观看www免费看|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亚洲欧美日本a∨在线观看| 颤声娇是什么意思|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蜜柚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 交换韩国伦理片| 美女让男人捅爽|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一级做a爱片特黄在线观看yy | 午夜影视在线观看|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日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多p|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黄色大片在线播放|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23| 污污网站免费入口链接| 国产中文字幕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