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最新播報

        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傳播人才?

        發布時間:2025年07月29日13:41 來源: 新聞戰線微信公號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人才,核心優勢是人才。“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傳播人才”,成為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就這一問題,本期欄目約請業界學界專家同題共答,求解主流媒體的使命升維與全媒體人才培養破局之道,共同克難題、謀共識、聚合力。

        張曉峰等:協力培養“守得住理想、玩得轉算法”的新聞人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給主流媒體帶來嚴峻挑戰,也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

        生態之變。向內看,輿論環境更趨復雜、思想意識更趨多元、社會訴求更趨多變;向外看,地緣政治局勢等愈發復雜,意識形態爭奪、交鋒也更加激烈。新聞信息傳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

        格局之變。短視頻、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平臺,成為當下信息傳播的主陣地。

        方式之變。新技術、新工具帶來內容生產的快速化、便捷化,不同傳播主體高速增長和發展等,對新聞媒體生產、傳播帶來巨大影響。

        “三新”協同培養新聞傳播人才

        主流媒體應結合全媒體時代新特點、發揮輿論功能新要求,從思想、組織、管理等方面加快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步伐。

        1、以新思想凝心鑄魂。

        主流媒體必須把政治素質的培養放在首位,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實落細到每一次新聞實踐之中。

        鑄牢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主流媒體的根本立場、核心標識、價值所向。2024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周年,湖北日報聯合沿線省市黨報推出《衛星看“南水” 潤民十年間》大型行進式報道,報道沒有簡單地反映工程難度和沿線地區生產、生活、生態的改變,而是通過每一個細節來挖掘一杯“南水”潤澤萬千新生背后蘊含的“中國為什么能”和“中國制度的生命力密碼”,讓“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以具象化呈現。

        走基層練“四力”。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主流媒體踐行人民立場的實踐場域。湖報集團要求記者在策劃、采訪時帶著“問題感”、真正“沉下去”,創作有見解、見識、見地的報道,為用戶提供信息增量、知識增量、思想增量。

        改文風破“圈層”。主流媒體的優良文風是堅持人民立場的具體體現。今年以來,記者編輯著力將政治話語、專業術語轉化為大眾話語、網言網語。《今夏新家電 功能主打一個“聽勸”》等報道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可關閉“一次工作餐”這扇窗》等評論切熱點、講道理,觀點犀利、語言精練;《讓世界成為無圍墻的課堂》等活動報道挖掘當下感、時代性,展現中國智慧、世界價值。改進文風,不僅提高了記者編輯業務素養,更通過破除專業圈層、地域圈層,提升報道傳播力影響力。

        2、以新架構提能跨越。

        全媒體時代,除了需要傳統的“采寫編評”人才外,對視頻能手、剪輯高手等復合型人才也有強烈需求。作為主流媒體,要通過組織架構變革全面釋放內容生產力,同時推進新聞傳播人才業務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集中智慧,磨尖“一專”。內容創作生產能力是新聞傳播人才的核心素質。2024年7月,湖報集團啟動新時代融合傳播“內容制勝工程”,設置消息、通訊、國際傳播等多個專項小組,以“領銜、揭榜”的方式實行采編戰線跨平臺、跨部門人員優化組合。

        破舊立新,鍛造“多能”。今年4月下旬,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27名同志加入各新聞中心,與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相互賦能、雙向奔赴,成就全媒體時代新聞業務“六邊形戰士”。

        3、以新機制牽引示范。

        湖北日報通過進一步優化全媒體生產調度機制、完善全媒體考核機制、開展全媒體技能培訓等手段,為增強記者編輯業務能力、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指方向、搭平臺。

        強化調度。以全媒體意識、互聯網思維指揮內容生產,湖北日報通過采前會、編前會、編委辦公室等,形成了調度—生產—反饋—復盤的全鏈條閉環,為一線記者做優、做深全媒體報道指明實踐路徑。

        細化考評。今年6月,湖北日報修訂出臺《湖北日報編輯部全媒體稿件評分辦法(2025年試行)》,以自有客戶端稿件為基礎,創新性地疊加考核被報紙、客戶端主頻道、第三方平臺大號、海外平臺選用的質量分,流量排名的傳播分,以及獲央媒轉載或上級表彰的獎勵分,以此凸顯“正能量、高質量、大流量”三位一體、“內容為王”和精準有效傳播有機結合的價值取向。

        深化培訓。每月編輯部例會上開展分享交流,以學促建、以學提能。將視頻拍攝與剪輯、AI內容生產工具運用、新媒體產品制作、出鏡報道與主持等核心采編技能列入全員培訓課程。

        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

        培養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要聚焦新聞輿論工作需求,以主流媒體為代表的“業界”和新聞教育“學界”、平臺企業一道,圍繞融媒生態下數智化轉型,優化現有人才培養生態。

        針對需求錯配,優化教學體系。當前新聞傳播教學體系存在與業界人才實際需求錯配、脫節問題。一方面,應優化課程設置,主動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和國際傳播、政治傳播等新方向納入課程當中。

        另一方面,要平衡好理論教育與技能訓練的關系,鼓勵學生在新聞傳播學理論知識外,精通2—3門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操能力,成為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圍繞產學研合作,開放培養生態。一方面,要推動“學界+業界+平臺企業”交流制度化、常態化,對接學界最新研究、業界最新動態、市場最新技術。另一方面,學界、業界、平臺企業還可通過成立“省級傳媒人才聯盟”等方式,圍繞關鍵領域、核心問題開展合力攻關、重點解題、項目突破。

        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主流媒體要與學界、平臺企業攜手共進,協力培養“守得住理想、玩得轉算法”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

        周勇:以體系化重構破解全媒體人才培養困境

        當前,主流媒體的核心使命從信息傳播升維至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布局。與此相應,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使命任務亦面臨價值升維與體系重構。

        國家治理視域下主流媒體的專業價值和實踐問題

        在復雜混沌的輿論場,主流媒體的專業價值仍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首先,微觀層面,專業性始終是主流媒體核心競爭力的本源。算法推薦與“后真相”傳播困境的當下,依靠專業的深度調查、權威政策解讀與思想闡釋,才能重建公眾信任。在實踐端,業界對“全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比如,片面追求同時具備“文字+攝影+視頻+數據分析”能力,但實際工作場景中,深度報道崗所需的核心能力(如信源挖掘、邏輯架構)與短視頻編導崗的核心能力(如分鏡設計、節奏把控)很可能無法精致疊加到一人之身。這種“虛假全能需求”倒逼人才培養單位可能推行淺表化的技能培訓,或造成專業人才“樣樣通、樣樣松”的能力洼地。

        第二,中觀層面,專業價值是治國理政效能轉化的關鍵橋梁。當前實踐場域仍面臨同質化重復建設的結構性困境。全媒體傳播體系絕非機構的物理疊加,而是能力的化學聚合,是放棄“大而全”的繁榮、轉向“專而精”的核心能力建設;唯其如此,才可能實現“差異發展鑄特色,協同高效聚合力”的戰略愿景。

        第三,宏觀層面,專業話語已成為國際輿論博弈不可或缺的戰略武器。美西方媒體憑借“專業權威”外衣包裝意識形態偏見,我們亟須構建兼具中國立場與國際表達的專業話語范式,以專業的敘事方式重塑全球輿論場。國際傳播的實踐變遷意味著新聞傳播事業的專業價值正在經歷從垂直領域向多元場景生態的戰略躍遷。

        以上變化顯示,新聞傳播工作者的本質已從“信息傳遞者”轉型為跨領域治理賦能者。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三重困境

        供需結構性脫節,規模與能力失衡。現有培養體系輸出的畢業生在規模和質量上,難以匹配全媒體業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別是面向國際組織運營、央企出海、區域國別傳播等復雜場域,專業化、差異化領軍人才缺口明顯。

        學用場景性脫節,課堂與實戰存在鴻溝。傳統課程體系滯后于行業技術迭代與實踐場景拓展。學生在課堂中習得的技能,難以無縫對接動態演進的全球輿論戰場,而實踐場域恰恰需要的是一專多能人才,能夠應對復雜場景、具備跨文化敘事能力。人才培養亟須破除“萬金油”式思維,直面能力泛化與專業深度的結構性沖突。

        評價功能脫節,反饋機制缺失。現有評價體系相對單一,多以課程分數、畢業論文等學術性指標為主,缺乏對實踐創新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及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科學、動態、長效追蹤,需要建立培養與評價并舉、以評促學的閉環機制,特別是以實踐需求為牽引,在人才能力的核心領域(如調查報道、事實核查、數據新聞)建立不可替代的專業壁壘。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體系化重構

        首先,立足“一體”,筑牢思想根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為黨和國家造就一大批勝任治國理政需求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應該成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其關鍵在于“鑄魂育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將價值塑造深度融入專業教育。院校要著力通過“研學融合、知行貫通”的浸潤式思政培養,打通教學、科研、思政壁壘。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以“重返歷史現場,走進田野課堂”為理念,依托“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事業與紅色新聞文化數字記憶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貧攻堅口述史工程”等項目,已組織超600人次師生分赴新疆、西藏、內蒙古等20多個地方,在真實國情體認中深化價值感與使命感。

        其次,驅動“兩翼”,以評價牽引培養。在培養側,面向實踐真實場景和實踐需求打破機制壁壘。以人大新聞學院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為例,通過建立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破除學段割裂;通過打造“1+1+N”跨學科融合,以新聞傳播能力與外語能力為雙核(1+1),融入國際政治、法學、經濟學等“N”學科,破除學科邊界;通過全英文本培養項目,面向全球開放育人,促本土學生走出去,請全球南方媒體記者、留學生走進來。

        在評價側,構建覆蓋人才成長全過程的四維評價模型。成長度:通過課堂評估、期末問卷、畢業生獲得感調查,追蹤在校學習成效;貢獻度:依托畢業生就業數據庫,分析服務主流媒體及國際傳播一線的廣度深度;支撐度:評估課程、教材、實驗平臺等資源的投入效能;發展度:動態追蹤畢業生職業軌跡,如畢業生在工作單位的晉升率、參與重大報道的貢獻值。評價結果直接驅動課程優化(如新增智能傳播、戰略傳播課程包)與模式迭代。

        最后,系統性重塑課程體系,構建“實踐驅動教學”的開放模式。面對新時代價值引領的戰略需求與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帶來的專業需求,學院建設大數據與輿情、智能傳播、戰略傳播等課程包,與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騰訊等共建融媒體內容生產與算法類課程,開發全英文課程集群服務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同時,學院全面推動課程內容的動態升級,將脫貧攻堅口述史、全球輿情分析等實戰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建立新聞傳播與法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實質性交叉機制,構建“實踐驅動教學”模式,打造真場景、真任務、真對抗演兵場,促進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深度嵌入實踐項目。

        全媒體時代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以體系化思維破解結構性梗阻。人才培養必須深度嵌入多元應用場景,適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多元需求。唯其如此,方能為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提供可持續的堅實人才支撐。

        (作者張曉峰系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陳力峰系該集團高級編輯,肖詩榮系該集團主任編輯)

        (作者周勇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李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雅视频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免费观看的毛片|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女人让男人免费桶爽30分钟 |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色吧首页dvd|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人妻互换一二三区激情视频| 金牛汇app最新版| 国产精品电影院|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视频 | 麻豆安全免费网址入口|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美女|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版|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激情动漫|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手机版| www色在线观看| 日日操夜夜操天天操| 亲密爱人完整版在线观看韩剧|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一级毛片试看60分钟免费播放| 日韩亚洲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熟妇激情内射com| 午夜影院免费观看| 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www香蕉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